2011內地票房全面盤點 五大現象與八大紀錄

2011年的內地電影市場繼續高歌猛進,照例為我們奉上一組漂亮的新紀錄,像年度票房131億元,比上年增加近三成,35部過億電影,12月賀歲檔產生兩部5億電影,新增銀幕3030塊,總銀幕數逼近萬塊,低成本電影《失戀33天》和《孤島驚魂》投資回報比都高達幾十倍。這一年的最后一周,全國影院放映約26萬場,比2010年首周高出一倍以上。城市票房最高的北京總收入超過13億,幾乎能與市場高度成熟的香港并駕齊驅。
  然而2011年相比此前兩年,降速趨勢也相當明顯,成長率遠不如此前兩年的43%和64%。尤其是觀眾總數,上漲的比例更小,不妨說,總票房猛增的主要原因是票價上漲,引進的賣座片多半是更貴的3D電影,《變形金剛3》平均票價超過40元,國產片也不落下風,《龍門飛甲》平均票價高達44元,笑傲這一年的240多部影片。銀幕增加近五成,影院競爭愈發激烈,團購大行其道,但這不能抵消大批3D電影帶來的票價上漲。
  最后要說的是,影院亂象頻生,偷票房和挪票房像傳染病一樣蔓延。從某些影片莫名其妙過億,到年末《金陵十三釵》遭遇的大面積手寫票危機,內地影院的行業操守愈發面臨考驗。而制作商和發行商面對突發疫情,很有點束手無策的感覺,內業人士猜想這會造成總票房5%到10%的損失。
  

  《失戀33天》以千萬成本收獲3.5億票房
  現象一 小片崛起:《失戀33天》成黑馬
  2011年國產片黑馬輩出,但它們都不能與《失戀33天》相比。這部影片的特別之處在于,它的制作成本不到1000萬,票房卻高達3.5億(拿下4.2億的《建國大業》成本為3000多萬,回報率奇高,但也跟《失戀33天》無法相比)。2011年小成本電影搖身變黑馬的還有好幾部,比如以500萬換回近9000萬的《孤島驚魂》,但后者只算是普通賣座片,離3億的量級還差太遠。
  《失戀33天》無論導演主演的名氣,都比《武俠》、《關云長》和《畫壁》這些大制作相距甚遠,但滕華濤的新片成績卻高出它們不止一點兩點,其首周的1.89億在2011年華語片中排在第一位,在所有影片中也僅在《變形金剛3》之后。在高成本并不能提供高回報,甚至成為陷阱的時候,在大牌導演沉迷于大片美夢不能自拔的時候,《失戀33天》向電影制作者展示了另一種可能性,無論是制作理念還是行銷手段上。
  

  《海洋》憑借上佳口碑拿到2600萬
  現象二 批片突進:數量質量齊飛躍
  2011年進入影院的引進片共62部,總票房約60億,兩項數位都是歷史新高。另一個有趣的現象是,每個月都有引進片上映,其中11月有9部之多,最少的是6月,只有3部。2011年引進片17部過億,比2010年多了7部,此外還有10部在5000萬以上。引進片的總收入比國產片略低,但國產片登上大銀幕的是180部。
  引進片中分賬片大紅大紫不奇怪,批片突進才是現象。以《狂暴飛車》為例,引進成本約100萬美元,賣到3000萬已經頗有斬獲,但這部影片的最終票房近7000萬,盈利之大可想而知。同樣是批片的《原始碼》和《驚天戰神》收入更高,前者的首周票房高達4300萬,比一般分賬片也不遜色。《驚天洞地》在公映第三周才登上冠軍寶座,票房卻闖過億元線。值得一提的是,12月上陣的印度喜劇《三傻大鬧寶萊塢》也成績不俗,而且保持了近三個小時的完整片長。法國紀錄片《海洋》拿到2600萬,堪稱年度驚喜電影。
  

  《變3》等數部好萊塢續集大片稱霸暑期檔
  現象三 火熱暑期:續集大片接連稱霸
  2011年暑期檔是內地電影史上第一個全尺寸暑期檔,從五月橫跨到八月,60多部中外影片涌上大銀幕,其中10部過億,而《變形金剛3》是全年唯一的10億電影,這些影片共生產票房51億,比2010年同期高出近八成。
  暑期檔的主力部隊是好萊塢引進片,光是《變形金剛3》,就連破午夜場、首日、單日、首周、首周單日平均、次周、最快過1億美元、最快過10億等近一打左右的紀錄。在后面,還有《功夫熊貓2》、《神鬼奇航4》和《哈利·波特7(下)》各自收獲4億以上,而《速度與激情5》和《藍精靈》分別貢獻2億多,僅僅這六部影片總票房就有31億。國產片在暑期檔并非毫無競爭力,《竊聽風云2》、《財神客棧》和《孤島驚魂》都有上佳演出。
  

  盡管有“姜七億”加盟,《關云長》還是敗北
  現象四 國產危機:大片不再是靈藥
  2011年國產片總票房連續第九年超過引進片,但危機卻大過之前任何一年,暢行無阻的國產大片制作模式走到了末路,《關云長》等巨片紛紛敗北,《辛亥革命》和《楊門女將》連線寫下新低,加在一起剛剛過億。與此同時,引進片達到創紀錄的62部,就連一向乏善可陳的批片,因為玩家的激烈競爭而更新了操作模式,也煥發出不少新意,給國產片帶來更大的壓力。國產片產能已達極限,幾乎所有電影人都在全力趕工,明星一年出演四五部電影都未必算得上勞模。但問題是,這是高能耗低產出的模式,制作理念和行銷模式都大有問題,558部國產片中三分之二以上被影院拒之門外。
  

  年末惡劣的偷票房現象讓張偉平頭大
  現象五 分賬之爭:最低票價與偷票房
  2011年影院偷票房現象也蔓延開來,少為人知的術語“最低限價”和“分賬比例”也因為張藝謀的制片搭檔張偉平單挑八大院線而成為常用詞。最低限價越低的影片,票房被偷的可能性也越大,《金陵十三釵》就通過把5億內的票房分賬比例從一般國產大片的43%提升到45%,以及最低限價提高5元到40元和35元幾檔而最大程度保護了自己的權益。
  暑期檔偷票房傳聞中,受害者主要是引進片,片方很難維權,到了下半年,尤其是年底,偷票房愈演愈烈,很多國產大片也深受其害,中影數位甚至為此停了一些違規影院的密鑰。張偉平分賬之爭的勝利似乎并沒有起到多大作用,甚至或許成為了影院偷票房的導火索。《金陵十三釵》上映后的錯票、手寫票等大量涌現,遠勝于喊出“不提高最低票價”的《龍門飛甲》,然而事實是,后者的平均票價其實要高于前者。
  偷票房一方面來自于電腦售票系統和管理模式的漏洞,另一方面是影院擴張太快,以至于經營者平均水準下降,最后就是多數影片維權能力不足。被偷票房很難準確計算,但一般認為占到全部票房的5%到10%。

PPS好看的電影2012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