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關云長》等國產大片票房普遍不如預期。
2011年共有《裏約大冒險》等17部進口片票房過億。
新增影院數量狂飆 35部影片過億
真正創下紀錄的是影院的狂飆,全年新增銀幕3030塊,比2010年增加近五成,等于每天都有一座八廳影院落成,銀幕總數達到9200塊,這是內地電影生態環境劇變的一個源頭。其它重要的紀錄被重新整理的也為數不少,像單片首日票房,單片首周票房和單月票房。與此同時,大片紛紛披上3D外套,造成電影票價漲勢兇猛,最終,國產5億電影《龍門飛甲》以44元的平均票價力拔頭籌。還有更糟糕的,偷票房現象愈演愈烈,傳聞從暑期檔到賀歲檔,從沒止息。
2011年共有35部影片票房過億,比上年增加8部。國產片18部過億(《楊善洲》和《辛亥革命》沒有算在內),總算比2010年多1部,這驚險的一幕要歸功于《親密敵人》精明地搭上了賀歲檔的末班車。更重要的事件發生在年中,制造工藝已經非常成熟的國產大片市場突然崩盤,香港名導麥兆輝和莊文強、陳可辛和陳嘉上打造的《關云長》、《武俠》和《畫壁》成績遠達不到預期,只能黯然收場。明星云集的《辛亥革命》首周票房只得1800萬,但成龍大哥是幸運的,還有《楊門女將之軍令如山》給這部另類獻禮片保底,后者總票房才4000萬左右。只是仰仗年底的超級大片《金陵十三釵》、《龍門飛甲》的奮力出擊,國產片收入才連續第九年超過引進片。
2011年共有引進片62部,數量創了新高,更像鯰魚一樣給市場帶來活力。引進片有17部過億,比2010年足足多了7部,要不是《雷神》、《美國隊長》和《綠燈俠》三部大片腳軟,引進片就將第一次在過億電影數這一關鍵指標上超過國產片。引進大片資料漂亮并不奇怪,去年的新現象是批片的崛起,《裏約大冒險》和《驚天洞地》兩個非種子選手過了億元線,它們可沒有2010年的《敢死隊》那樣雄厚的本錢,另外,《原始碼》、《驚天戰神》等6部批片收入都在5000萬以上。
《功夫熊貓2》等進口片是第二季的票房快速成長的主要原因。
《變形金剛3》成為第三季度票房冠軍。
暑期檔爆發 賀歲檔落寞
從總的趨勢看,2011年內地電影市場是降速成長,但具體到各個季度就各有特色了。第一季度總收入是26.75億,比之2010年同期的29.33億,下降了9%,這情況令不少業內人士非常沮喪,以至于預測全年票房將與2010年持平。這種觀點根本沒有考慮到2010年同期有《阿凡達》這頭怪獸,而這是例外情況,實際上,2011年第一季度過億電影有11部之多,只是缺少能開啟局面的領頭羊。
來到第二季度,總收入是令人目眩的30.23億,比2010年同期的19.08億猛增了58%。第二季度的爆發是從5月才開始的,《建黨偉業》、《關云長》、《倩女幽魂》等國產賣座片的確貢獻不小,但從主要方面來看,砍下5.98億的《功夫熊貓2》和4.72億的《神鬼奇航4》,以及《速度與激情5》(2.55億)和《裏約大冒險》(1.40億),才是真正的發動機。
匯集了眾多明星的《東成西就2011》票房不是很理想。
《肩上蝶》的慘敗提示從業人員需要提高專業水準。
第三季度開局并不理想,但在7月20日之后就回到高速路上,季度總收入38.06億,比2010年同期的27.39億上漲39%。良性膨脹的推手是轟下10.64億的《變形金剛3》,變出3.92億的《哈利·波特7(下)》和2.54億的《藍精靈》、1.14億的《驚天洞地》,當然,國產片《竊聽風云2》的2.15億也是相當提神的。
包含十一檔和賀歲檔兩大國產片自留地的第四季度,總收入31.96億,比2010年同期高出23%,跟第一季度一樣低于25%的年成長率。這個檔期的重量級選手包括合力拿下近9億票房的《金陵十三釵》和《龍門飛甲》(截至12月31日),獨得3.5億的超級黑馬《失戀33天》,聯手奉獻3億以上的《白蛇傳說》和《畫壁》,以及擒獲1.51億的《鴻門宴》。引進片相對遜色,只有《猿族崛起》、《鋼鐵擂臺》和《丁丁歷險記》三部賣座片總收入不到5億。
通過簡單的分析,不難看出糗含暑期檔的第二三季度對全年成長推動更大,其主力是引進片,而包含賀歲檔的第一四季度拖了后腿,這兩大檔期的發動機是國產片。
國產片遭遇大危機 大片模式對觀影吸引力不再
2010年是國產片的甜蜜之年,但也是最后一個,這一年的總票房為57.34億,17部過億國產片幾乎全部盈利。這是華語精英電影人拼了老命的成果,也是將華語大片模式效力發揮到極致的結果。多年沒拍電影的姜文造出《讓子彈飛》,華語片歷史總冠軍馮小剛扛出《唐山大地震》和《非誠勿擾2》兩部大作,徐克拉上劉德華拍出《狄仁杰之通天帝國》,張藝謀和陳凱歌,甚至吳宇森(作為制片人)也都各有新作。
根據電影局公布的資料,2011年國產片總產量558部(2010年526部,2009年456部),但登上大銀幕的只有180部。在這180部中,影院三日游甚至一日游的大為可觀,總票房不到100萬的約60部。陰謀論不足信,沒能進電影院的影片,多數本來就不是為大銀幕拍的,而那些慘淡經營的國產片,極少是被埋沒的,像《不怕賊惦記》、《你是哪裏人》和《傾城之淚》,不是基本技術都不能過關,就是講古手法過于低劣,被影院——其實是觀眾——歧視和拋棄也就在所難免。
國產大片的日子更不好過,賀歲檔兩大超級影片的成功也沒有改變這一趨勢。高投入(往往遠沒有宣稱的那麼多)、大場面加多明星的模式不再對觀眾有吸引力,這不僅是因為更多的引進片增加了市場的競爭,即便沒有夠分量的對手,《關云長》、《武俠》,還有差一個等級的《戰國》、《財神客棧》和《東成西就2011》也在第二周就跌掉了至少一半的票房,之后便進入跳水速度賽的比拼。大片炮制者不得不面對新的局面,在更高的成本投入,更大的行銷攻勢后,受益卻在減少,曾經穩賺不賠的生意變得危機四伏。《肩上蝶》和《魁拔之十萬火急》的慘敗讓人心驚肉跳,從另一個方面提示這個行業需要提升專業水準。
小片立下奇功 有新意作品觀眾中受寵
我們不妨把2011年命名為中小片年,這一年的中小片簡直搶光了大片的風頭。中小片是中小成本電影的簡稱,這類電影并沒有準確的定義,大概上,總成本3000萬以下的影片都可以放到這個筐裏。2011年的中小片成就令人矚目,不到千萬制作成本的《失戀33天》轟下3.5億,《將愛情進行到底》和《武林外傳》各自擒獲近2億,《親密敵人》在“金”“龍”口中搶下過億票房,《單身男女》在淡季三月無限接近億元線,制作成本不過四五百萬的《孤島驚魂》收入過9000萬,直接將驚悚片從不入流提升到準大片的層次上,并把規模極為龐大的中學生影迷引進到電影制作者的視線中。《觀音山》硬以成噸的話題開啟了票房之門,斬獲7000多萬。
不到千萬的小成本影片《失戀33天》轟下3.5億票房。
中小片的興起,是市場成熟的必然,表示內地主流觀眾變得識貨,不再唯大唯貴唯明星,而且動作片饑渴癥已經痊愈。與此同時,他們以簡單粗暴的模式對待糟爛的故事,這一點不分中外,好萊塢爛片《美國隊長》和《綠燈俠》照樣輸掉了褲子。在這樣的背景下,有新意的影片一定受寵,哪怕只是稍有新意。從去年的普遍情況看,喜劇、浪漫喜劇、驚悚片和青春片這幾大類型片可供中小片繼續立功,也是好萊塢難以撼動的本土堡壘,在不遠的未來,歷史和寫實題材的影片也會加入其中。不能適應新局面的電影人,勢必要付出連綿不絕的代價。
偷票房事件屢屢發生 片方和影院之間利益糾葛浮出水面
暑期檔的票房狂飆一直伴隨著偷票房的傳聞,受害者是幾部好萊塢大片,受益者是三部票房曲線無比奇特的國產電影。《金陵十三釵》公映前一個月,該片制片人張偉平悍然挑戰各大院線,目標是他們后面的兩千多家影院,他提出的條件是,片方分賬比例從43%提高到45%,最低限價按一、二三、線城市分別提升到40元,35元和30元。院線奮起還擊,并努力爭取輿論的支援。
《金陵十三釵》片方和影院間就分賬比例產生糾葛。
在電影局的調解下,張偉平稍退一小步,把45%的分賬比例改為使用5億票房以下的部分,以上的部分按41%分賬。張偉平還對多家影院予以懲罰,即不供應影片。此后中影數位公司也加入到懲罰行動中,這一系列事件含有豐富的信息,顯示出片方和影院之間的巨大的利益糾葛,根本原因是影院利用售票系統的漏洞,以及最低限價制度的缺陷,以多種模式“偷”票房。專家猜想,偷走的票房占總票房的5%到10%,從根本上說,這將動搖中國電影業脆弱的基礎。
張偉平挑戰的另一部分是提高最低限價,其檔期對手《龍門飛甲》立即宣稱不會跟進,實際上最低限價主要針對的是影院,跟觀眾并不一定產生直接影響,提高最低限價的《金陵十三釵》平均票價是41元,而沒提的《龍門飛甲》是44元。無論如何,去年電影票價大幅提升都是事實,團購電影票的火熱和新增電影院數創紀錄都不能改變這一事實。
全國票房最高的10家影院中,只有北京耀萊影城均價低于30元,UME重慶影城江北店不到40元,其余全在50元左右,最高的北京萬達影城CBD店達到60元。扭轉這一趨勢需要兩個條件,影院提高經營能力,以提高上座率換取總收入的增加,另一個更為重要,更多的新影院令區域內競爭加劇,影院不敢提價只能降價,而降價帶來的新觀眾可以彌補損失而有余,就將形成良性迴圈。如果今年能增加4000塊銀幕,票價下降就不可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