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電影刻畫城市容顏

電影中的臺北 面貌豐富多變
  臺北不僅是國片產制銷重鎮,也是許多國片劇情發生地,像1970年代李行的《早安臺北》、1980年代侯孝賢的《戀戀風塵》及楊德昌的《恐怖份子》、1990年代蔡明亮的《愛情萬歲》及陳國富的《徵婚啟事》,片中都出現大量的臺北市市區景觀,其中《戀戀風塵》中的中華商場與《恐怖份子》中的西門町來來百貨,更是已消逝的臺北市景象。
  近年來幾部以臺北市為背景的國片:鍾孟宏執導的《停車》、鈕承澤的《艋舺》、陳駿霖的《一頁臺北》、蕭雅全的《第三十六個故事》等,則分別以臺北市承德路、萬華、臺北東區及民生社區為主要拍攝地點,同樣鮮明表達出現代臺北的都市景觀及臺北人形形色色的樣貌。
  同在2010年上映,《艋舺》呈現的萬華剝皮寮、佛具街、青草巷等在地風情,與《一頁臺北》中誠品書店、捷運、便利商店等的都市光影,形成有趣的對比;《第三十六個故事》的主要拍攝地點「朵兒咖啡館」,原是為了電影而搭建的場景,然而在電影拍攝完成後,卻從電影走出來,成為一家實際營業的咖啡館,也成了富錦街美麗的地標。
  臺北影業總經理胡仲光指出,電影多元呈現一座城市的各個面向,不只是建筑、街景等具體標的物,還包括人文、生活、精神的內涵。不同世代的國片導演,各自透過鏡頭捕捉自己心目中的臺北市,以及不同階層臺北人的樣貌,不同的題材與詮釋手法,讓臺北在電影中就像絢麗的萬花筒,每種組合都迸發豐富的風情。
  他特別贊許已逝國際名導楊德昌,他說,楊德昌對臺北鉆研很深,對影片的細節相當考究,《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完全呈現出故事背景年代的樣子,以南京東路為背景的《一一》,也傳神勾勒出那個年代臺北都會中產階級的形貌。
  胡仲光認為,影像是儲存歷史的最佳媒材,也是唯一可以儲存城市風貌的工具,臺北市變化快速,即使是20多年前的國片,如今也成為歷史。
  像早年國片中常出現的西門町平交道及中華商場,在鐵路地下化及中華商場拆除後,只能在電影中回味。正因國片展現出各個年代的街景、建筑、服裝,回頭看以前的電影,往往會有「大驚奇」的感受,例如過去瓊瑤「三廳式」電影中,從女主角的大喇叭褲、赫本頭,男主角的西裝式樣及窄版領帶,到劇中的舞步、西洋音樂,無一不呈現出那個年代的流行文化,胡仲光說,臺北影業在修復大導演李行的作品時,電影中男女主角的穿著打扮及劇中人物駕駛的車款,就常讓年輕員工「哇」聲連連。
  市府協助 造就拍片無限可能
  唐在揚及胡仲光不約而同指出,電影產業可以再度在臺北市蓬勃發展,與臺北市政府的重視有很大的關系,其中臺北市電影委員會更扮演重要的角色。
  臺北市影委會成立于2007年年底,集結專業人才,協助國內外電影工作者在臺北勘景、申請場地、融資、制片、行銷,成為電影人在臺北市最方便的服務視窗,以便捷的行政措施,串連產業、人才與市民的力量,全力強化在地電影產業環境,讓臺北市成為國際級的電影拍攝地點。
  唐在揚說,影委會提供的服務項目中,補助金、拍片場地的協調、上片時捷運定點燈箱廣告的提供,都是對電影制拍與行銷很實質的幫助,尤其是協調租借場地,讓電影業者在拍片上便利很多。
  像該公司去年年初拍攝《近在咫尺》時,一場在大樓頂樓的夜戲,市府首開先例,免費出借市政大樓頂樓直升機停機坪作為拍攝地點,還協商鄰近商業大樓亮燈「共襄盛舉」,讓這場夜戲順利拍攝完成;預定明年春節檔上映的新片《寶島大爆走》,也在影委會協助下,于今年8月在信義計畫區威秀影城封街拍攝。
  胡仲光指出,相較下,戒嚴時代管制多,臺北能入鏡的地方有限,外拍取景不易,但解嚴後也沒有好多久。在美國加州,封街拍戲成為觀光誘因之一,但當時臺灣社會觀念保守,認為出借拍片影響生活造成不便,讓商借場地相當困難,封街拍戲更是天方夜譚,但臺北市影委會成立後,出面協調租借拍片場地,臺北市每個角落都可能成為國片中的場景,造就拍攝的無限可能,更帶動電影產業的發展。
  臺北市影委會總監饒紫娟說,在電影的拍攝場地上,突破最多的是中央機關愿意出借拍片,例如《賽德克.巴萊》在臺北賓館拍戲,并在總統府前舉辦首映會,今年9月中正紀念堂自由廣場牌樓也首度出借國片《女朋友。男朋友》拍攝,從中央到地方,政府都大力支援電影產業的發展。
  饒紫娟表示,目前臺北市熱門拍攝場景,除了大家熟悉的臺北101及臺北捷運外,有兩處是大家比較陌生的,一是內湖洲子立體停車場頂樓,安靜清幽,拍攝時干擾少收音佳,而且可以遠拍臺北市東區的夜景,成為熱門拍攝地點,包括偶像劇《旋風管家》、《偷心大圣PS男》等,都曾在此拍攝;另一處是位于陽明山仰德大道與菁山路交會處的陽明山風景區中繼驛站,這裏保留了古早日式木造建筑的風貌,并融合50年代庭院別墅的特徵,庭院寬敞優美,幾乎不需要再另行搭景即可拍攝,是偶像劇的最愛。
  隨著社會大眾觀念的進步,封街拍戲也成為臺北市街頭一景,饒紫娟說,在封街拍戲7天前,會先在拍戲地點放置告示板,事先向民眾預告,拍片時雖然短暫造成民眾生活不便,但帶來的正面效益難以估算。以市府大力協拍的國片《艋舺》來說,由于口碑超出預期,進而帶動萬華這個老舊社區觀光大幅起飛,片中場景更成為熱門觀光景點,也讓臺北市民用不同的角度去認識自己居住生活的城市。
  
(圖片來源:臺北畫刊52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