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斯卡:情書寫給電影,寄往市場

奧斯卡:情書寫給電影,寄往市場
  撰稿
  闕政
  帷幕將在懷舊風中拉開,但笑到最后的那個,往往不是最出風頭的那個。
  懷舊時節的幸運情人們
  臺北時間1月24日晚9點30分,第84屆奧斯卡金像獎提名名單公布。24個獎項提名新鮮出爐,熱辣燙手。距離2月27日上午9點30分還有整整804小時,這巧合的數位仿佛精心編撰的劇情,在大結局揭曉之前,留給眾看客一段分明又曖昧、興奮又忐忑的神秘時光。像高潮來臨前的延宕,非如此不足以興風作浪。
  一般高端的評選都不會事先設定一個主題來局限自己,奧斯卡也不例外。但在今年,卻商量好一樣打起了懷舊牌,“好萊塢黃金時代主題影展”的霓虹燈在城市上空若隱若現。
  英國導演西蒙·柯蒂斯將科林·克拉克的日記改編成了《我與夢露的一周》,重現55年前勞倫斯·奧利弗與瑪麗蓮·夢露拍攝《游龍戲鳳》的黃金時代。
  馬丁·斯科塞斯的《雨果》直接被譽為“寫給電影的情書”。雖然看起來像是奇幻片,但和《查理與朱古力工廠》(2005)或是《墜入》(2006)又有些不同。結合導演移居紐約的幼年經歷,我們不難在電影裏發現相似的情節:小男孩躲在墻壁后的暗窄通道裏和這個龐大的世界進行有限的交流。等終于有朝一日伸開雙臂迎接天地,馬丁又幾乎用他的畢生,將萬象定格在膠片中,以此展開千般情愫的表達。
  法國導演邁克爾·哈扎納維希烏斯走得更遠,帶著他的阿根廷老婆貝熱尼絲·貝喬拍攝《藝術家》,打造默片時代的“星光夢裏人”,索性也拍成了一部黑白默片,公然對著“聲光影”的藝術搖頭,啞然地表示“此時無聲勝有聲”。這在市儈的投資者看來無異自絕于小金人,但實情卻是摸準了評審們的腸胃,復古中的“聰明”和“時髦”成分遠大于“情懷”。如果現在還有“最佳默片字幕對白獎”(僅曇花一現于1928年奧斯卡),歡心的評審們一定不吝贈予。
  而《雨果》和《藝術家》最終分獲11項和10項提名的佳績,便是評審團對于“懷舊牌”響亮的呼應。即使如《夢露》一般整體并不出眾,也斬獲了“最佳女主角”與“最佳男配角”2項提名,對名人傳記題材而言,算是求仁得仁。相對不那麼熱門的《相助》,因為講述上世紀60年代黑人女傭的社會問題,全片也顯示出濃厚的懷舊氣氛,氣韻和緩流暢,又不乏社會意義,也贏得了包括“最佳影片”在內的4項重要提名。
  至于那些不那麼懷舊、復古的入圍作品,一眼望去,幾乎全是重量級卡士:
  《戰馬》,6項提名,壓陣的乃是史蒂文·斯皮爾伯格。《點球成金》,6項提名,臺前是布拉德·皮特,背后還有邁克爾·劉易斯的原著。《后人》,5項提名,萬人迷喬治·克魯尼擔綱主演。《龍文身的女孩》,5項提名,大衛·芬奇一貫擅長的黑色懸疑力作。《午夜巴黎》,5項提名,伍迪·艾倫雖然無緣最佳導演,在最佳編劇的角斗場上卻永遠有他劍指群雄。
  奧斯卡的老情人們齊齊回歸:上屆影帝科林·菲爾斯帶來新作《鍋匠,裁縫,士兵,間諜》;湯姆·漢克斯、桑德拉·布洛克兩位帝后的《特別響,非常近》再度審視“后9·11”時代難以撫平的傷痛;影壇不老松梅麗爾·斯特裏普演繹政壇《鐵娘子》;喬治·克魯尼和布拉德·皮特則分別以《總統殺局》和《生命之樹》梅開二度。(一樣萬人迷的“小李子”萊昂納多的《胡佛傳》卻意外地撲了個空。)
  沒錯,帷幕將在懷舊風中拉開,但笑到最后的那個,往往不是最出風頭的那個。
  全民奮起,無獎競猜
  猜一部電影會不會得獎,某種程度上就像跑馬場買馬。演職人員駕馭著自己的心血之作在紅毯上賓士,這些出身名門的良駒常常都有一個好聽的名字,比如法蘭西風的“雨果”,帶點神秘色彩的“午夜巴黎”,不走尋常路的“藝術家”,跑起來風馳電掣的“特別響,非常近”,或者直接開門見山地就叫“戰馬”。
  廣大投注者事先未必了解馬匹們的習性,因為縱觀2011一整年,除了歸屬卡通片類別的《功夫熊貓2》、《裏約大冒險》、《丁丁歷險記》和奇幻題材的《哈利·波特與死亡圣器》、純技術流的《變形金剛3》,就只有一部《猩球崛起》在中國大陸上映過。其余或現實或懷舊題材的56部電影則紛紛落馬引進分賬大片,無緣得窺其真容。
  若判斷是基于了解,冬粉們唯有通過各種途徑去尋找自己的心頭所好。“金球獎”之類的“風向標”,也一再被拿出來說事兒。就連今屆金球獎主持人Ricky都直言不諱:“奧斯卡有什麼了不起?金球獎和金像獎沒啥區別的!只不過后者冷艷高貴點而已啦。”
  和蒸蒸日上的金球獎相比,還有些電影獎項“猶抱琵琶半遮面”。這些評選雖未完全進入公眾視野,但在各自的專業圈子裏,卻絕不輸于奧斯卡的影響力。甚至可以說,奧斯卡主席評審團下面的14個分支學會如何做出判斷,也要懂得察他們的言,觀他們的色。
  1月中旬,美國電影剪輯工會獎、電影音響協會獎、服裝工會獎、音效剪輯者協會“金卷軸”獎分別宣布提名名單;1月下旬,第23屆制片人工會獎和第64屆導演工會獎揭曉,《藝術家》榮獲最佳電影和最佳導演。對《藝術家》而言,利好訊息是關于機率幾率:導演工會獎成立64年來,只有6個人在獲獎后沒能得到奧斯卡,算下來,有超過90%的機率幾率會贏。
  但在最佳影片方面,《藝術家》的帝位就沒有那麼穩當了。雖然金球獎將音樂喜劇類最佳影片和劇情類最佳影片分別頒給了《藝術家》和《后人》,但遺憾的是奧斯卡卻沒有將喜劇與正劇分開頒獎的古早。而且不幸的是,從以往的傾向來看,喜劇片的處境,絕對不容樂觀。
  要知道,奧斯卡的學院評審們和一線電影人們相隔了不止一代。從前幾年的情況來看,《國王的演講》、《拆彈部隊》、《貧民窟的百萬富翁》、《老無所依》、《神鬼無間風云》、《撞車》……每部都洋溢著一股中規中矩的經典片范兒。奧斯卡的主流一向是符合中產階級的審美趣味,古早價值觀在這裏所向無敵,以“政治正確”為前提的政治題材也受到歡迎,而敏感話題或是實驗性質的電影則往往落得靠邊站的命運。今年入圍的9部作品中,《后人》無疑是最符合這一標準的選擇。《雨果》縱然綺麗,《特別響,非常近》雖然關注9·11,政治上無可挑剔,只怕還是難敵。而奧斯卡評審們將對《藝術家》導演哈扎納維希烏斯說的一句話,恐怕會是:“我有一個好訊息,有一個壞訊息,你要先聽哪一個?”
  令人生疑的是《丁丁歷險記》的悄無聲息。剛剛在制片人工會獎上奪得“最佳卡通片”的丁丁,在奧斯卡的領土卻只撈到個不痛不癢的“最佳原創配樂”提名,甚至還不敵續作《功夫熊貓2》和翻拍作《穿靴子的貓》。斯皮爾伯格真人電影與動畫電影雙提名的可能落了空。究其原因,或許是因為影片運用了太多“動作捕捉”技術,模擬人類和動物動作拍攝而成的卡通片,嚴格意義上不算“繪制”,也就不算卡通片。比之更落空的還有失望而歸的皮克斯(Pixar)和顆粒無收的《藍精靈》。看來《功夫熊貓2》憑借中國元素勝出的可能性非常大,夢工廠近年佳作迭出,多少在迪斯尼跟前挽回了面子。
  最后的大贏家是誰
  這個創立于1927年、原名“美國電影學院獎”的美國影壇最高榮譽,又以“小金人”聞名于世。讓我們來看看這座高13.5英寸、重約4千克的鍍金男像:它的價值,如今大約在350美元。本已微薄到可以略過不計,而學院本部又對此作出了嚴格規定:“獎座不得買賣或抵押,否則將索要價格相等的賠償金”;甚至更摳門的:“如果一項獎有數人獲得,一個以外的獎座均按原價收錢”。
  可想而知,依靠獎座掙錢太得不償失(且莫笑,君不見往屆奧運冠軍衰老遲暮真有靠變賣獎牌度日的)。那麼更大的金礦在哪裏呢?
  對演員而言,提名和獲獎不僅意味著身價攀升、片約不斷,還能躋身影壇一線,名垂影史,堪稱名利雙收。不止明星得意,奧斯卡的主持人一角,也能取得非凡的眼球效應。比利·克裏斯托成了大家的老熟人,斯蒂夫·馬丁、烏比·戈德堡等名演員也紛紛玩票加盟主持。
  對電視臺來說,轉播奧斯卡頒獎典禮無疑是迅速聚攏收視率的法寶。從漫長的紅地毯儀式到最終大獎頒出,一年中少有的大半天時間,觀眾愿意把自己全然化身沙發土豆。而收視率,就是廣告收入的保證。去年,第83屆奧斯卡頒獎盛事吸引了4100萬美國觀眾收看,創下5年來的新高。ABC曾對外宣布,他們轉播典禮的電視廣告已經售罄,廣告平均價達到每30秒175萬美元,依然是全美廣告價格最高的電視節目之一。除此之外,世界各地的古早媒體和新興媒體都從轉播、轉載奧斯卡的舉動中成為了利益共同體。在中國,也有不少網站推出了和頒獎典禮同步的影片或圖文直播。
  電影公司方面更是下足了血本押寶,每年各大電影公司都要為自己當年主推的電影不斷造勢,方法包括大肆購買廣告時段、安排旗下明星通告宣傳、海外造勢等等,目的之一就是為了在奧斯卡上能有個好收成。電影工業從來都處于寡頭集團和企業財閥的控制之下,電影公司本身也有自己的一套經濟聯合體,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即便是看起來關系不大的成衣和配飾行業,奧斯卡也會成為風向標:每年明星紅地毯秀甫一結束,針對進階禮服定制品牌和鞋包首飾奢侈品牌的歸納和總結就層出不窮,并向著更加專業化的路數前進,可見其客群的穩中有升和產業鏈的日益完整。
  最后,在外語片的競逐上,一個國家只能遞交一部影片。文化軟實力這時候也成了綜合國力的競爭和文化外交的手段,千金難求。這也是為什麼參賽外語片常常帶有政治色彩的原因。只不過,今年的《金陵十三釵》是沒指望了。而如果伊朗電影《一次別離》果真能奪魁,則對于伊朗本土乃至西亞的電影產業又將造成一次洗牌。
  在享受一部電影的同時,你究竟知不知道因為這部電影,這世界都發生了什麼?
  “二”得不亦樂乎
  真正的影迷可能還在做著“星光情人夢”,關上門窗,不知有漢,無論魏晉,只曉得盯著眼前的一片銀幕亮光。他們關心的不是電影工業的權勢如何更替、利益如何分配,而只在乎今年是不是仍然有好電影看。
  在香港的時候,看到《戰馬》即將上畫的宣傳海報(港譯《雷霆戰駒》),想必大陸引進也已是“脫韁的馬”,總不過時間問題。《后人》中規中矩,直面人性,如能得獎,引進也是指日可待。至于《藝術家》、《午夜巴黎》甚至《吾棲之膚》,只怕是沒戲了。民間口碑很好的《伴娘》,北美上映得早,如今也已是下載連結遍地,即便能上映,票房也不會太好。而西科塞斯的《雨果》,某影迷對它最大的愿望,并非是引進播映,而是“千萬不要以"兒童奇幻片"的名義上映啊”。奧斯卡獲獎影片同步在中國上映的并不多,往往是獲獎后才被引進,這也是一些小成本藝術片獲獎后的最大收獲。
  再說2012年的新片,情況就有那麼點堪輿了,單看片名,就有點做廣播操的意思:《諸神之戰2》、《黑衣人3》、《冰河世紀4》;《罪惡之城2》、《馬達加斯加3》、《美國派4》;《金剛狼2》、《新蝙蝠俠3》、《暮光之城4下》。如此二三四、二三四地繼續下去,間或還有負一:《魔戒前傳》、《異形前傳》。
  真不知道是續集的錢太好賺,還是編導們的創意枯竭。或許在經濟大環境不景氣的情況下,選擇繼續一個已有廣泛民眾基礎的題材不啻為保本之選,但是要知道你們最為青睞的奧斯卡金像獎,雖說沒有不準續集參賽的規定,但歷史上續集奪魁的電影,迄今為止也只有大名鼎鼎的《教父2》和橫掃11獎的《魔戒3》,你們這麼樣地“二”下去,又是想唱哪一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