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天洞地》:新人新作 練手作品中的高分

我們經常在不太知名的引進片的海報上看到很大牌的國外導演的名字,回來后查資料卻發現原來其只是做了個編劇,或制片人,或監制,而并非導演。為什麼他們不親自執導呢?自然是因為劇本并未達到他們渴望的高度。人的精力都有限,很多有幾個好點子,卻難以拓展或完善到一定程度的劇本,往往就會被這些大導們留給新人們練手。《驚天洞地》顯然就是這樣一部練手的作品。詹姆斯-卡梅隆希望通過本片來實踐3D攝影機的水下拍攝效果,而新人導演阿裏斯特-格裏爾森希望借此機會提升自己的技法和名氣。對于這樣一部以嘗試和鍛煉為目的的作品,本片的表現已經足夠漂亮了。
  其實,《驚天洞地》裏有很多元素都是非常符合卡梅隆的胃口的,比如洞穴探險、水下攝影等。不過由于本片是來自于編劇安德魯-韋特的一次真實的洞穴探險之旅,所以影片從劇本上可以延伸的空間其實很小。比如去年的影片《127小時》。雖然壯士斷臂的真實故事很讓人震撼,但是有真實的流程在,編劇很難在劇本上再玩出更多的娛樂性或電影化的結構花活兒。《127小時》之所以能夠成功,能夠打動全球影迷,幾乎都是靠導演丹尼-鮑伊爾高超的鏡頭暗示和詹姆斯-弗蘭科富有感染力的演技。而卡梅隆顯然并不具備鮑伊爾那樣卓絕的技法創造力,手下的演員也沒有弗蘭科那樣的爆發力。于是卡梅隆選擇不親自執導本片,猜想是其料想到自己沒有回天之力,還不如將該項目留給新人練手。
  如上所說,《驚天洞地》的主要目的在于兩方面,一是3D攝影機水下拍攝的技術嘗試,二是格裏爾森作為導演的技法嘗試。從這兩點看,嘗試的效果都還不錯,也都還有一些讓人略微失望之處。3D的水下世界給我們帶來了全新的視覺體驗,卻遠遠不如空中飛行借助3D提升效果提升得那麼明顯。首先,本片的水下并非海洋的水下,而是洞穴裏的水下,場景的豐富程度遠遠低于陸地上。影片選取的場景,水下并沒有什麼水下的生物、植物、珊瑚等物,便很難形成前景、中景、背景的層次感。3D效果僅僅表現在水下巖壁的起伏和洞穴的縱深。如果《阿凡達2》能夠實現下海,海下豐富的地理環境,充斥整個空間的海底生物,會形成更富有層次的視覺空間,才能將3D的魅力實現。其次,人物角色在水下的行動是極其緩慢的,3D化后難以體現出速度感。3D效果最先成功的段落,就在于地面追逐和天空飛翔兩大類鏡頭,因為增加了縱深上的“前進”與“后退”,3D化鏡頭能夠給人更直觀的速度感。《驚天洞地》中的潛水員,行動比陸地上緩慢很多,即便3D化,似乎還未能找尋到視覺沖擊的強化模式。《阿凡達2》裏,如果有海下場景,會不會讓主人公像騎龍一樣騎上可以在水裏快速游動的特種魚類,從而實現海下3D的速度感強化呢?
  由于劇本上很受局限,《驚天洞地》的故事比較單薄,洞穴探險隊遭遇意外,只得在深淵中另覓出路,期間不斷有隊員死亡和精神崩潰,最后父子之愛化解了隔代矛盾,促成了兒子的成長和對父親意志的傳承。規范化的起承轉合,體貼影迷的觀影習慣。那麼,格裏爾森所要嘗試的,就是在一個場景下,對一段逃生戲、營救戲的緊張感的營造。這也是本片最值得夸贊的地方。雖然整體看下來股市上波瀾不驚,但是中間有幾個單一場景的段落,緊張感卻比那些燒錢一兩個億的大片還要緊張,讓人喘不過氣。每當逃生隊伍遇到一個險境,或一個困難的時候,我們觀眾都清楚主人公鐵定會安全渡過,而配角中會死一個,可是導演依然能夠調動起你對主人公怎麼渡過,配角哪個這次死亡,以及死亡的那個配角是因為什麼疏忽而死的好奇,依然可以令觀眾對逃生隊伍中的成員的命運繃緊神經。噴薄而出的水、混沌不清的漩渦、光滑的巖壁、專業考究的探險器材、探洞和潛水的專業性差異埋下的伏筆、角色心理特點的描述、都對提升緊張感起到了幫助。格裏爾森的調度能力,很成熟。
  新人新作,大導做制片人,影迷其實都不奢望著每次都能夠看到像《第九區》那樣的神作,但是至少我們要看到他們在個別環節上嘗試、努力出的成果。《驚天洞地》并不算是年度佳片,可是人家在嘗試和鍛煉的環節上,都給出了讓人滿意的答卷,其它環節遇到更好的項目時,自然會有進步。新人練手作可絕不能變成純粹的撈一把就跑的投機行為啊!
   滿囤兒(影評人)